“我们这身警服会旧专业股票配资门户,胸前的警号会传承,但‘红色基因’不能断,为民初心不能改!”近日,在江苏省如皋市公安局白蒲派出所的党员大会上,92岁的老所长吴迪建以支部党员的身份,激动地与大家回忆曾经的“烽火岁月”。
和他一样,退休后将党组织关系保留在如皋市公安局白蒲派出所党支部的,还有17位退休老民警。这些平均党龄45年、从警年限超30年的“老公安”,带着“一日从警、终身为警”的誓言,主动“归队”,只为更近距离参与社会治理,用余热为平安社区添砖加瓦。
组织归家守初心
这18位老民警中,有扎根社区的“活字典”、破案无数的“老刑侦”、擅长调解的“和事佬”,退休前均在如皋市公安局白蒲派出所工作。他们的共同心愿,是“让党组织关系坚守在战斗过的地方,让党员身份更‘贴’近群众”。
今年80岁的陈邦和,退休前是如皋市公安局白蒲派出所分管治安的副所长。因其在基层积累了丰富的调解经验,一退休就被镇矛盾纠纷调解中心“返聘”,当时,他提出要求:把自己的党组织关系留在派出所。“关系在这里,我就还是所里的人,还能和年轻民警一块儿为所里出力。”村里界址纠纷、建房占地口角、晒谷场地争抢、家禽啄食菜地赔偿等农村“老大难”,陈邦和一调就是十年。他用特有的耐心、智慧和威望,将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,成了乡亲们信赖的“和事佬”。因年事已高,身体大不如前,在大家的一再劝说下,陈老已于几年前退居幕后。
同样主动申请的,还有退休社区民警杨炳文。他在白蒲镇姜北、康庄社区跑了23年,对这里的每一条巷子、每一户人家都了如指掌。退休后回到老家康庄社区,他将“根”扎在了这里。他时常接到居民们咨询户口、身份证等公安业务的电话,他也从未因退休而推辞,总是详细耐心回答。他依然坚持每天到社区转悠,提醒居民锁好门窗、注意防诈。
“我是老党员,也是老民警,干了一辈子社区工作,还是离不开这里。”杨炳文主动加入康庄社区的“五老”工作室,与村里的老教师、老干部们发挥余热,参与社区治理。无论是调解邻里小纠纷,还是协助政策宣传,他都乐此不疲。
余热生辉解民忧
如皋市公安局白蒲派出所党支部对老民警的主动申请高度重视,专门召开党员大会表决通过,欢迎老民警们参与党支部活动。同时,派出所积极响应老民警发挥余热的需求: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,参与治安巡逻、矛盾调解、反诈宣传、关心下一代等工作。
今年6月,黄启斌就迎来了初夏的“第一单”:勇敢社区居民肖大叔和楼下王阿姨早前因邻里小事闹得不愉快,今年肖大叔家的新空调未装导水管,两家因“空调排水”问题多次争吵。新接手社区的年轻民警唐天元两次上门调解,均未“拿下”。黄启斌接到“呼叫”后,拉上社区干部一起上门调解。他用邻里情打动双方,又用民法典讲清责任,最终让两人握手言和。“还是师父有办法,我们年轻人得好好学。”参与调解的唐天元说。
除了矛盾调解,老民警们还发挥“人熟、地熟、情况熟”的优势,加入了派出所“群防群治队伍”。刚退休的李世荣成为了“蒲草”护苗小分队的一员,对未成年人在校矛盾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;缪世华则加入了“反诈宣传队”,用自己经历的案例,给居民讲解“养老诈骗”的套路。“他们讲的都是身边事,我们信得过!”居民李阿姨说。
薪火相传育新警
为了让年轻民警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公安工作,派出所专门组织了“新老民警结对”活动:老民警向年轻民警传授“群众工作技巧”——比如“和居民聊天要坐矮凳”“调解矛盾要先递一杯热茶”;年轻民警则教老民警使用智能手机、学习新法律法规。
“以前我下社区,总觉得和居民没话讲。”2023年入警的张巍说,“跟着曹建成师父走了几次,才知道要先问‘吃了吗’‘孩子放学没’,拉近距离再讲正事。”而老民警们也在年轻民警的帮助下,学会了用“反诈APP”查询信息、用短视频宣传法治知识。
“18位老民警的行动,是‘退休不退岗、党员永争先’的生动诠释。”白蒲派出所党支部书记、所长魏宏海说,“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诠释了‘一日从警、终身为警’的誓言,也为年轻民警树立了榜样。”
目前,白蒲派出所已将18位老民警纳入“社区治理顾问团”,并计划开展“老警讲党史”“老警传经验”等活动,助力他们在公安工作的新老传承中持续发光发热。
“我就是想为乡亲们干点事。”吴迪建的话专业股票配资门户,代表了18位老民警的共同心声。他们用退休后的“新作为”,续写着“枫警”故事,也用自己的余热,温暖着每一位居民的心。(苏警萱)
盈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